CCF计算机应用专委走进上海电力大学—人工智能助力能源互联网数智化转型发展
发布日期:2024-12-16 浏览次数:10
12月14日,上海电力大学“人工智能助力能源互联网数智化转型发展”论坛在临港校区学术楼303报告厅举办。上海电力大学校长顾春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Asoke K. Nandi、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Anthony G. Cohn、布鲁内尔大学李茂贞教授、CCF上海分部主席韩伟力、CCF计算机应用专委常务委员孔祥勇、国网上海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心刚以及永乐高ylg88888党委书记魏建华、院长温蜜、副书记齐永晓等党政领导出席此次会议;会议由学院副院长李晋国主持。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继刚,东北电力大学永乐高ylg88888院长李建坡,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物联网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利民,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夏卓群,贵州电网公司二级领军专家龙玉江,永乐高ylg88888教授王勇等作为特约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助力能源互联网数智化转型发展”开展研讨。
上海电力大学校长顾春华代表协办方致辞,欢迎参会的领导、专家和海内外青年学者;他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情况,学校相关的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平台和研究平台以及相关的奖励和项目;强调在能源互联网数智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举办本次论坛具有重要意义,他谈到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推动电力行业智能化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希望通过专家深入交流,围绕当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热点话题提出创新性建议,为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电力大学校长顾春华致辞
CCF上海分部主席,复旦大学韩伟力和CCF计算机应用专委常务委员,上海理工大学孔祥勇代表承办方致辞,介绍了CCF的宗旨就是推动学术进步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促进技术和产业应用一线的交流和互动,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加强计算机理论与能源电力应用的智慧碰撞,推进技术创新,为AI赋能能源互联网数智化转型发展的目标提出建设性方案。
CCF上海分会主席、复旦大学韩伟力致辞
CCF计算机应用专委常务委员、上海理工大学孔祥勇致辞
国网上海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心刚代表嘉宾致辞,强调了在能源数字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举办“人工智能助力能源互联网数智化转型发展”论坛的必要性,希望通过交流实现技术的创新的推广。
国网上海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心刚致辞
王继刚以“5G至6G网络安全实践与未来展望”为主题,介绍了从5G到6G,新型移动通讯网络大幅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也打破了行业专网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提出了如何应对新一代移动通讯面临的安全挑战,探索构建安全的移动网络新方案。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继刚
李建坡以“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监测与防护关键技术初探”为主题,介绍了随着智能电网、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电力控制系统面临的威胁与风险也愈加严峻,并结合前期工程经验对如何实现网络安全监测与防护从技术层面进行阐述。
东北电力大学永乐高ylg88888院长李建坡
孙利民以“物理域安全优先的智能控制系统主动防御”,介绍了工控系统安全防护面临严峻困境,在新型工控系统层次架构基础上,探讨了工控系统的网络攻击途径与攻击本质和物理域安全优先的工控系统主动防御理念和技术体系,并结合智能制造场景给出了主动防御实践。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孙利民
夏卓群以“智能电网边缘计算数据安全防护研究”为主题,介绍了研究分布式新能源和柔性负荷接入电网面临的紧迫安全需求,设计了电力计量系统数据可用性框架,以容器为平台实现虚拟化环境中数据分层级与粒度的安全保护,实现电力系统多种场景下电力终端物理设备的安全接入、海量数据的计算及保护机制。
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夏卓群
龙玉江以“输变电设备的云边协同数字孪生平台研究与示范应用”为主题,介绍了如何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变电站和输电线路进行建模,构建输变电设备的云边协同数字孪生平台,解决现有的输变电设备数字化运维水平低的问题,并通过对平台应用成效的展示分析了潜在的市场价值。
贵州电网公司二级领军专家龙玉江
王勇以“分布式能源控制系统攻防实验平台”为主题,针对分布式能源系统大规模的接入到电力系统,边缘侧数据在采集和传输过程中面临诸多攻击风险等情况,介绍了如何构建分布式能源控制系统攻防实验平台在真实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环境,研究分布式能源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与防御策略。齐永晓以“AI+电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政育人探索”为题,介绍了永乐高ylg88888在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院,AI相关的数字、网络素养方面和能源情怀教育实践等方面的探索。
永乐高ylg88888教授王勇
永乐高ylg88888 齐永晓
本次论坛围绕人工智能助力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探讨创新技术手段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问题,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多学科协同创新、交叉融合,推进我校能源电力系统领域学术研究的跨学科发展,为学校高发展贡献力量。
永乐高ylg88888 任祥宝 供稿